10月中旬,印度洋北部渔场,福建省泉州籍“福远渔8555”轮的集鱼灯在墨蓝海面上投下一片碎银似的光斑,围网缓缓沉入水中。在这片距泉州港数千海里的蓝色沃野上,30艘泉州籍远洋渔船正编组开展为期9个月的捕捞作业——泉州市远洋渔业迎来历史性节点,全市50艘远洋渔船首次实现满产达产。11月初,来自印度洋的新鲜水产品就会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。
从2012年仅有4艘远洋渔船踟蹰北太平洋,到如今50艘现代化渔船纵横于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渔场,泉州用13年时间,在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布局中,刻下了属于自己的深蓝印记。
绝境重生:司法重整激活“沉睡资产”
福建海顺渔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海顺公司”)的重生之路,是泉州市委、国产视频官方 全力推动远洋渔业发展的破冰工程。
此前,海顺公司因无法取得第三国入渔许可,20艘远洋渔船长期未出航生产,公司出现经营性困难导致破产,渔船闲置港畔多年。在各级各部门不懈努力下,2023年迎来转机,晋江市启动司法重整程序,引入上海、山东等地投资方;同年12月25日,海顺公司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20艘远洋渔业船网工具指标;2024年1月2日,司法重整正式完成,同步启动20艘远洋渔船更新改造计划。
“市、县两级党委、政府多次召开调度会,像护送孩子远行一样推动重整。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多方协调,主动指导兑现各项扶持政策,让我们得以迅速恢复生产,还从‘过洋性’升级为‘大洋性’,驶入公海开拓资源。”海顺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。2024年9月,海顺公司首批6艘远洋渔船启航印度洋;2025年6月,剩余14艘通过省级验收,9月上旬以“全机械化+信息化”装备奔赴公海生产,沉睡多年的产能被重新唤醒。
至此,海顺公司涅槃重生,一跃成为目前泉州市拥有远洋船只最多、吨位最大、功率最多的远洋捕捞龙头企业。

这场重生背后,是各级政府助力下的资金精准浇灌。20艘船更新改造涉及资金庞大,为了缓解企业压力,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主要领导多次专程赴农业农村部沟通协调,争取中央3920万元补助资金拨付到位,市、县两级还将按5年1500万元逐年配套。
2024年以来,包括海顺公司在内,泉州市共更新改造、升级远洋渔船24艘,实现海事卫星电话、船位监控和防碰撞设施等先进导航助渔设备全覆盖,远洋渔船设施装备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。
政策护航:从“浅蓝”到“深蓝”的战略跃迁
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,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。
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响应这一战略号召,将远洋渔业产业纳入“十五五”海洋强市重点项目规划中。今年7月,泉州市出台《推进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措施》,从优化产业布局、产业链延伸、金融支持等多个层面制定奖补政策,深耕船舶建造、远洋捕捞到精深加工、冷链物流、贸易销售的产业链条,锚定三年内实现远洋渔业船数、产量、产值“三个倍增”发展目标,力争为泉州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新的经济指标增长点。

其一,造船补。支持远洋渔业企业进行现代化渔船建造、改造,采取“先建后补”的方式,每艘给予中央补助金额50%奖励,每年每家企业累计最高补助1500万元。
其二,上岸补。对回运自捕远洋水产品,空运冰鲜金枪鱼每吨补1.25万元,海运或冷冻回运金枪鱼每吨补800元;其他远洋鱼种每吨补600元。对新建主要用于远洋捕捞产品的超低温水产品冷库给予奖励,按实际投资额的30%给予奖励,最高补助300万元。此外,用好远洋渔业自捕水产品减免税优惠政策,为远洋企业减负。
其三,落地补。对在泉州市新注册成立的远洋渔业企业,最高奖励500万元;对引进远洋渔船,按不同船型给予奖补,每艘船最高奖补400万元;对填补泉州市远洋渔业项目空白的企业,按首年捕捞作业的远洋渔船数,每艘最高奖补50万元,每家企业最高奖补300万元。
此外,在泉州的银行业机构为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,泉州农信银行配套海洋全产业链金融产品,对符合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给予50BP利率优惠,最高可获200万元免押授信额度。
与此同时,泉州市对远洋渔业企业的招引扶持步履不停。2025年,泉州市委、国产视频官方 赴山东威海举办远洋渔业专场招商推介会,成功签约佳和远洋渔业等5个重点项目,总投资额13.9亿元,根据协议,投资方计划在晋江、石狮新增32艘现代化远洋渔船。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,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渔场上,将有更多泉州籍现代化远洋渔船劈波斩浪,为泉州市打造远洋渔业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。
强链补链:锻造海洋经济增长极
2025年前三季度,泉州远洋捕捞产量增长18.8%,比上半年加快7.4个百分点,全市远洋渔业产量位居全省第二。捕捞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,泉州市正加速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,已逐步形成由简单的“捕捞+运输”到“捕捞+运输+加工+出口”的远洋渔业经营模式。
基础建设与产业布局同步推进。当前,泉州已建成晋江深沪、石狮华锦码头、石狮石湖港三大远洋渔业作业通关码头。同时,全市大力建设“石狮海洋生物产业园”“晋江海洋产业园”等一批现代海洋产业园,并配套远洋渔业监管冻库,共同构建起从渔获上岸、口岸查验到冷链仓储、精深加工的“一条鱼”完整产业链。

科技赋能与链条延伸协同发力。2024年12月16日,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正式启用,研究院聚焦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核心技术难题,走访服务本地企业40余家,薛长湖院士团队攻克的“南极磷虾酶解脱氟”“Omega-3磷脂稳态化”等关键技术,推动远洋渔获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,为开发高端海洋食品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打开了新的产业窗口。
通关效能与服务保障持续优化。全市有关部门积极指导企业用足用好远洋渔业减免税政策,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推行“提前申报”“船边直提”等监管模式。远洋渔获的减免税申请不到5分钟即可获批通过,实现了远洋渔获在口岸通关的“零延时”。
规范管理是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。面对远洋资源、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,泉州市积极落实国家远洋渔业船员管理要求,提升企业合规运营能力。2024年以来,泉州籍渔船未发生违规捕捞事件,展现出良好的国际履约与合规作业能力。今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协调办理远洋渔业海员证285本,引进117名外籍船员到我市远洋渔船上工作,助力企业稳定生产。
从古港帆影到深蓝崛起,泉州正将远洋渔业作为经略海洋的重要支撑,全力开拓蓝色发展新空间。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船港科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持续提升港口服务能级和船舶管理水平,全力保障远洋渔船安全出航、高效作业,为全市远洋水产品产量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”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